月薪一万四抢不到机械专业学生
月薪一万四抢不到机械专业学生,招工难,是现在几乎所有制造企业共同的呼声。广东外贸制造中小企业招工现场,老板比求职的工人还多,月薪一万四抢不到机械专业学生。
月薪一万四抢不到机械专业学生1
据《中国经济周刊》报道称,1.4万月薪抢机械专业学生,专场招聘却“一个人都没走进来”,广东外贸制造中小企业招工现场,老板比求职的工人还多;北京央企说,年轻人不愿意进工厂。制造巨头吐槽,开出“前所未有”的高薪依然抢不到人。
然而,工人紧缺的另一面是就业难,特别是千万级应届大学生就业难。这一结构性矛盾清楚地表明,不少人对工人的认知依旧停留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流水线服装女工的水平,“脏繁重累”的集体记忆尚未消除,新的多元、自由就业理念又形成新的冲击,曾经一岗难求的制造业似乎不再是就业的首选。
《中国经济周刊》广泛调研发现,未来的工人将不再是我们陈旧印象中的“又脏又黑”的蓝领,他们正在告别“危繁脏重”的工作环境,掌握着专精尖的技术,成为市场上备受青睐的高端人才,享受着越来越好的就业机会,逐渐成为高收入群体,也赢得社会与政府越来越高的尊重与认可。
供需决定走势。紧缺,意味着技术人才在市场上的身价更高。
一家制造企业的人力资源负责人说,今年2月时,公司去一家985大学招聘机械、液压专业学生,给出的月薪高达1.4万元,“我们下了很大的决心,才给出这样的标准,是公司历史上从未有过的”。
让人出乎意料的是,这次专场招聘竟然无人问津,“一个学生都没走进来”。后来一打听,发现这一届的学生早已被其他大厂以更高的工资提前签约锁定。“人家开口就是年薪二十几万三十几万”。
优渥的待遇,让求职者心中的天平悄然倾斜,就连“互联网大厂”员工也想“动一动”。智联研究院发布的春招行情报告,与2019年相比,2022年春季,6.3%的互联网从业者求职时期望转向加工制造业,比2019年提高2个百分点。
不光是涨薪升职,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技术工人纳入股权激励范围。2021年6月,格力电器推出员工持股方案时就包括一批技术工人。董明珠称,涨薪留人效果并不理想,今后格力将重点通过员工持股计划来留住人才。
月薪一万四抢不到机械专业学生2
27日,人社部召开2022年一季度新闻发布会,据人社部介绍,今年,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1076万新高,在国内外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的情况下,促进就业的任务更重。
人社部表示,下一步,将坚持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,针对毕业生不同时段的求职需求,与有关部门一起发力,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。
月薪1.4万招不到机械专业学生
招工难,是几乎所有制造企业共同的呼声。广东外贸制造中小企业招工现场,老板比求职的工人还多;北京央企说,年轻人不愿意进工厂。制造巨头吐槽,开出“前所未有”的高薪依然抢不到人。
一家制造企业的人力资源负责人说,今年2月,公司去一家985大学招聘机械、液压专业学生,给出的月薪高达1.4万元,“我们下了很大的决心,才给出这样的标准,是公司历史上从未有过的”。
出乎意料的是,这次专场招聘竟然无人问津,“一个学生都没走进来”。后来一打听,这一届的学生早已被其他大厂以更高的工资提前签约锁定。“人家一开口就是年薪二十几万三十几万”。
然而,工人紧缺的另一面是就业难,特别是千万级应届大学生就业难。
劳动者不愿当工人怎么办?
不少人对工人的认知依旧停留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流水线服装女工的水平,“脏繁重累”的集体记忆尚未消除,新的多元、自由就业理念又形成新的冲击,曾经一岗难求的制造业似乎不再是就业的首选。
人社部表示,建立与职业技能等级(岗位)序列相匹配的岗位绩效工资制,强化工资收入分配的技能价值激励导向。将职业技能等级作为技能人才工资分配的重要参考,突出技能人才实际贡献,通过在工资结构中设置体现技术技能价值的工资单元,或根据职业技能等级设置单独的技能津贴等方式,合理确定技能人才工资水平,实现多劳者多得、技高者多得。
从全球制造产业发展史来看,伴随我国制造产业的整体升级发展,技术型工人必然越来越受欢迎。
四川大学教授陈维政认为,在德国、日本这些制造强国,技术工人非常吃香,大学生毕业找个大制造业的公司入职,当一个工匠型的技术型工人,那是工厂的一个宝。
教育部将举办2022届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周,主会场设在郑州
当前正值高校毕业生求职关键期。今天,记者从教育部获悉,为积极应对疫情带来的影响,加快推动就业工作进展,全力促进2022届高校毕业生就业,教育部将在全国范围内,于5月9日举办2022届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周活动,并于5月—8月开展“百日冲刺”系列活动。
促进周在河南郑州设主会场,5月9日启动当天,教育部将举办“24365校园招聘服务”郑州专场招聘会;在北京、吉林、山东、重庆、云南设5个分会场,将同步举办专场招聘会,为2022届高校毕业生提供大量就业岗位。
有就业意向的河南毕业生们不要错过。
月薪一万四抢不到机械专业学生3
临近毕业季,1076万高校毕业生规模创下新高,再度引发全社会对就业问题的关注。就业形势严峻的另一面,是制造业用工紧张、招工困难。人社部27日发布的2022年第一季度全国招聘大于求职“最缺工”的职业排行显示,100个职业中有36个属于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、24个属于专业技术人员,制造业缺工状况持续。有媒体报道称,月薪1.4万都招不到机械专业学生。
上述1.4万都招不到的机械专业学生来自于985高校,早已被其他大厂以“年薪二十几万、三十几万”的`更高工资提前签约锁定,而给出1.4万月薪的制造企业已是“下了很大的决心,才给出这样的标准,是公司历史上从未有过的”。
两相对比之下,能够得出一个结论,即中国的部分制造企业需要及时更迭观念,以正确的市场发展观念来看待制造业人才。这一结论实则也是制造业缺工状况持续的原因之一。
中国制造业早已不是工业生产体系中最基础的来料加工,曾经大量遍布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正在逐步寻求转型。转型后的制造业拥有并始终需要更多的技术型人才。他们一样穿着蓝色工装服,但早已不是我们认知中的普通蓝领工人。如今的蓝领工人已全面精英化、专业化,是等同于白领、金领的专业技术人才,他们助推了中国转型升级为制造业强国、智造业大国。
工资是劳动力价值的最直接体现。1.4万月薪招不到985高校机械专业学生,意味着这一群体在当前劳动力市场上的价值已远远超过这一数字。“高”薪招不到人已不再是年轻人嫌工人社会地位不够高这一单一的原因,而是企业并没有通过合理薪酬给予年轻人足够的尊重。
市场经济的逐利性意味着没有任何一家企业会无故高薪用工,当整个行业市场趋势如此,部分制造企业就得扪心自问是否是自身用人观念上的问题了。
制造企业更新观念,正确认识到对应人才的市场供需关系,也有着更深层次的积极推动作用。曾几何时,年轻人报考大学都抢着读国贸专业。彼时的中国正不断走向开放,加入WTO后的中国市场与国际市场全面接轨,市场亟需大量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基础、熟悉国际贸易实务、熟练掌握外语的专业人才。
市场需求始终是影响高校人才培养和年轻人学业选择的重要因素。当年轻人看得到制造业的行业前景和“钱景”,他们自然而然愿意为此付出。
这样的观念并不俗气。解决多行业缺工问题,就必须以市场为导向。高校毕业生规模只会越来越大,就业需求只会越来越多。当市场需求与就业需求不再错位,“最缺工”现状就能够得到缓解,全社会就业压力同样能够减轻。